江西于都:万里长征“第一渡
信息发布者:吴连香 2017-09-22 06:09:46 转载
江西于都:万里长征“第一渡”

赣南于都县城,东门外的长征渡口,河水缓缓流淌,今天,老区人民在河水的滋养下奋力拼搏。但世人不会遗忘,这是当年红军万里长征的“第一渡”,更是“无与伦比的一次史诗般的远征”的开端,是长征史诗的卷首篇。
1934年10月16日傍晚,于都县城东门外的渡口,秋风萧瑟,秋水寒彻,秋月清冷,一支濒临绝境的红色大军从这里出发,迈开双脚,开始踏上了艰苦卓绝的大转移,开始了人类历史上一次惊天地泣鬼神的军事远征。
转移之路也是新生之路。为了摆脱国民党军队的包围追击,保存革命力量,中国工农红军主力被迫进行战略转移。面对前堵后追的大敌,红军敢于走前人没走过的路。

迷惘之路也是探索之路。面对困境,红军指战员没有屈服,而是怀着对革命事业的无比忠诚,挺起脊梁、奋起变革、不断探索,冲破思想观念阻碍,突破利益藩篱羁绊,以百折不挠的毅力,完成了战略转移,历经曲折,战胜了重重艰难险阻,进行了一场场气壮山河的斗争,谱写了一曲曲可歌可泣的史诗。
长征的道路,一开始就是军民用血肉铺就的。红军女战士李美群“马前托孤”、红军遗孀池煜华真诚“守望丈夫七十余载”故事,演绎了血浓于水的军民关系。当年仅有36万人口的于都县,有10万多人支前参战,6万儿女加入红军,有名有姓的烈士就有1.6万多人。“千军万马江畔站,四方百姓泪汪汪”,一曲耳熟能详的赣南民歌《十送红军》,表达了苏区人民对红军的依依不舍情景。103岁高龄的兴国籍老红军曾广昌谈起长征,依旧豪情万丈:“打土豪分田地,为了天下穷苦人翻身得解放,长征再苦也算不上什么。”

军民生死相依、患难与共、艰苦奋斗,使长征精神迸发的力量犹如一股势不可挡的滚滚铁流。当时的于都河上并没有桥,沿岸的百姓听说红军要渡过于都河,几乎把家中所有的门板和木料甚至老人的寿木都拿出来架桥,仅4天时间就在河面上架设了5座浮桥,保证了8万多人顺利渡河。周恩来为此曾深情地表示:“于都人民真好,苏区人民真亲。”这支衣衫褴褛的队伍,他们怀着共产主义理想,离开老区人民,不忘初心,继续前进,为了拯救广大劳苦大众,拯救中华民族于水火之中。正如后来红军长征到达四川,发布的《中国工农红军布告》中写到:中国工农红军,解放弱小民族;一切夷汉平民,都是兄弟骨肉。
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建党95周年时强调指出,面向未来,面对挑战,全党同志一定要不忘初心、继续前进。面对改革这场大考,我们必须继承和发扬长征精神,像红军壮士那样,冲破思想观念阻碍,突破利益藩篱羁绊,破解发展路上难题,战胜各种风险挑战,以积极的姿态投身到改革的浪潮中,开启改革强国强军新征程,这何尝不是另一种长征!
选自《新湘评论》
近期热文

郝安:六十以后才是真正的人生(下)

郝安:六十年后才是真正的人生(上)
点赞
0
!我要举报这篇文章
相关热词搜索:
声明
本文由村网通注册会员上传并发布,村网通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。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,不代表村网通立场。本文如涉及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,我们将在24小时内予以删除!